点击上方蓝字“青年文摘”
右上角“...”点选“设为星标”
添加★标不再错过推送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每天8点 12点 20点不见不散~
作者:和小畏
来源:武志红(ID:wzhxlx)
很多人对“抑郁”有一个误解——
认为自己如果能控制好情绪,就说明状态还可以,不会抑郁。
所以在不开心时,他们会要求自己尽快好起来,甚至会逼自己“假装快乐”。
但事实是——
一个活生生的人,本来就有喜怒哀乐、爱恨情仇等情绪;
当我们试图去束缚、计划这些情感时,反而更容易抑郁。
图/CC0
越“装”,越抑郁
抑郁情绪到底是怎么产生的?
我参加过一门心理课,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两个练习,来诠释这个过程。
第一轮,他邀请大家闭上眼睛,回想最近一件不太开心的事,然后站起来,在房间内随意走动。
这时老师提了一个要求:
继续想那件事,但是表情要保持平静,不能让别人看出你不开心。
一会儿下来,大家都隐隐感到,心里有点不舒服。
第二轮,老师要求两人一组对话,让A去问B这件事的详情,而回答的一方要始终保持微笑,表现得自己并不在意。
这一轮结束,大家明显感到更累了:明明是难受的事情,还要假装开心,太压抑了。
也有部分学员觉得,胸口有些堵。
老师解释说:“如果每天都这样假装开心,人也就会越来越抑郁。”
为什么会这样?
所谓抑郁,指的是:一个人心理能量被掏空后的状态。
而最消耗能量的事,莫过于隐藏自己的真实状态,或是刻意表现出相反的状态。
那些最容易抑郁的人,常常会对自己有很多反常理的期待,比如:
面对不喜欢的事,我希望自己能够开开心心地做;
虽然已经很累了,我希望自己还能集中精神看书;
生气或难过时,我希望自己能保持微笑显得大度……
然而,自己的真实状态明明是“-A”,却硬要求自己表现出“A”——这样的期待,会快速榨干一个人。
并且,当“伪装的状态”与“真实状态”之间的跨度越大,消耗也就越大。
而现代人之所以容易抑郁,就是因为这种伪装——
总是把别人的期待,视作自己必须要做到的事,总是去扮演一个让旁人满意的“人设”,而压抑了自己的真实。
图/CC0
抑郁,是身体在说:
“我想换一种活法!”
著名喜剧演员金·凯瑞,曾深受抑郁症的折磨。
而他的痛苦,和他在观众眼中的“喜剧人设”密不可分。
做演员这么多年,金·凯瑞主演了大量经典的喜剧电影,把自己最欢乐、最搞怪的一面呈现给了观众。
但鲜有人知道,他从小就要照顾患抑郁症的母亲,这让他小小年纪就开始假装快乐。
再加上成年后连续几段破碎的情感经历,接二连三地对他造成了重创。
这些痛苦,原本是可以通过倾诉或发泄来进行排解的。
但随着金·凯瑞凭借杰出的演技取得巨大的成功,也产生了一个后果:
观众只期望看到他幽默的一面,所以他必须把内心的悲伤和痛苦藏起来。
而长期生活在这种内外不一致的状态里,他很快就被消耗殆尽。
也因此,抑郁情绪不断加重,导致他后来很少再去拍新的电影。
直到有一天,他选择远离这种充满伪装的生活,通过绘画创作的方式,去释放自己积压已久的苦闷,从而得到了疗愈。
抑郁情绪,或许会击碎一个人原来的生活。
如果不是生病,金·凯瑞或许还会继续扮演人们所期望的搞怪样子。
但在一次采访里,他分享了自己与抑郁共处的日子里,获得的感悟——
抑郁,是你的身体在告诉你:
去你的,我不要再扮演这个角色了。我不想再支撑这具躯体了,这太沉重了!
他也曾感慨地说:“金·凯瑞”是一个很好的角色,我很开心能够扮演他。
然而不破不立,巨大的痛苦,有时也暗示着巨大的蜕变。
抑郁情绪也许是在提醒我们,可以换一种方式去活。
换成怎样的方式呢?
金凯瑞有一个很棒的总结:
当我们谈“抑郁”(depressed)时,可以把这个词拆解为“深度休息”(deep rest)。
因为休息,即是疗愈的过程。
深度休息:还原真实
说到休息,我们容易联想到躺着、什么都不做,或是吃喝玩乐。
但真正抑郁时,这些做法并不能让人好起来。
真正能让人得到疗愈的休息,关键在于“还原真实”。
在前面关于抑郁的练习中,最开始的两轮,老师让我们体验了压抑的感觉。
而在结束后,他又邀请大家做了一件事——
接下来,尽可能地用真实状态(包括语气、肢体动作),把这件不开心的事情,表达出来。
于是,大家的脸一下子垮了下来。
有人说得有气无力,紧皱眉头,有人尽情大声地叹气,也有人边说边跺脚。
在这一轮丧气满满的表达过后,大家都明显感觉到舒坦了很多。
这几轮练习,就是一个人“从抑郁到自我疗愈”过程的缩影:
先是假装开心,消耗自己;然后感到压抑;最后活出自己的真实,恢复状态。
要“看到自己的真实情感”,并一点一滴地“把它们活出来”——
把疲惫活出来,允许自己躺在床上一动不动;
把愤怒活出来,允许自己说出对别人的不满;
把悲伤活出来,允许自己为难过的事情痛哭……
这个过程,就像疏通堵塞已久的下水道一样,慢慢来,不着急。
“还原真实”,是对抗抑郁的最好方式。
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,就是:
累了就睡,不开心别装,有心事就说。
当然,这说起来简单,做起来并不容易。
我经常看到有读者留言:
现在的生活压力这么大,到哪儿不得忍着让着啊?怎么可能活得真实?
确实呀,现实生活中难免会有无奈、需要忍受的地方。
我们并非要追求100%的真实,而是要始终为自己保留那么一点“真实地活着的空间”。
比如:
在面对讨厌的工作却又不得不笑脸相迎时,可以私下和好友一起吐槽;
在休息的日子里,留些时间自己独处,或和相处舒服的人见面;
允许自己让一些人不满意,去拒绝那些让自己不适的要求。
当真实情感能够流露出来,这样的生活才值得。
图/CC0
写在最后
抑郁情绪,其实不完全是坏事。
很多时候,抑郁情绪的发生,也许是在提醒:
我们伪装得太久,活得太累了,需要好好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。
正如武志红老师讲的:
抑郁的人,需要好好地去体验,哪怕在很小的事情上,以你的感受为中心,先照顾好你自己。
当我们能在某些时刻、某些关系里,为自己而活,允许自己的情绪存在和流淌——
快乐时,尽情快乐;
难过时,坦然难过;
疲惫时,好好休息。
这才是对自己的爱,也是生命意义之所在。
(本文所谈的内容,适用于普通抑郁情绪,或较轻的抑郁状态。如果你的抑郁程度较深,已经影响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,请及时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)
作者:和小畏,后现代取向心理咨询师,专栏心理作者。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:武志红(ID:wzhxlx),微博:@武志红。现于北上广深杭厦门成都苏州南京青岛10个城市开办了武志红心理咨询中心。
▽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▽
广告
X 关闭
广告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