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行业 >  >> 正文
靶向治疗助肺癌患者长期生存,临床试验带来“新生机”
来源: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     时间:2023-07-10 18:11:56

“术后辅助治疗的目的是延长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,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。”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主任医师梁莉在2023年肺癌青年学术峰会“肺癌靶向治疗科普-大师有道座谈会”上指出,目前术后辅助治疗主要包括化疗、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,其中靶向治疗在辅助治疗中取得了较大成就。”

本次峰会由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、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主办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副主任赵军领衔,多位肺癌专家就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、发展、患者自我管理、医保报销等问题为患者答疑解惑。


【资料图】

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内一科副主任赵军(左)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主任医师梁莉(右)

靶向治疗呈现“三代同堂”局面,助力患者长期生存

梁莉指出,如果肿瘤分期相对来讲偏晚的话,残留在血液中的微小病灶,或是潜在转移的病灶未来有可能进一步增加,需要术后辅助治疗进一步干预。精准治疗也强调对肿瘤的进一步了解,如果患者基因检测发现存在驱动基因阳性,通过靶向治疗可以使潜在病灶得以控制。

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胸部肿瘤二科主任戴朝霞也指出,靶向治疗已成为驱动基因阳性晚期肺癌的标准治疗手段,目前针对EGFR靶点,呈现出“三代同堂”的局面,在临床上有三代药物都可以作为一线治疗的选择。

梁莉表示,精准治疗时代,奥希替尼术后辅助治疗研究显示,对于EGFR突变的肺癌,IB-IIIA期的患者接受奥希替尼治疗后,5年总生存率可达到88%,而4年无病生存率提高到73%,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提升了10%。也就是说手术后,通过奥希替尼的辅助治疗,患者几乎达到了长期生存的目的。我国已于2021年4月份批准了奥希替尼用于EGFR突变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。

多款靶向治疗药物已进入医保,耐药后临床试验或为治疗良机

戴朝霞指出,自2017年国家启动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以来,每年有非常多的药品能够进入医保目录,肺癌靶向药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

戴朝霞谈到,就最常见靶点EGFR突变来说,包括目前以奥希替尼为代表的共有三代药物全部纳入了医保。在临床应用中,患者已经能够承担费用。除常见靶点外,罕见靶点药物也逐渐进入医保,以MET为例,赛沃替尼进入医保后也让患者能用得起,在临床上的应用更广泛。

戴朝霞建议患者,在应用药物的过程中,充分跟医生沟通,了解目标药物是否有纳入医保的希望,有望纳入医保就不必要购买盗版药或原料药使用。同时,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,参加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,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治疗选择,特别是当出现耐药后,靶向药或者新药的研发,可能会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。

针对当靶向药物耐药,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赵冰清表示,关键要看其进展模式,有一些可能是孤立的病灶进展,可以继续服用靶向药物,针对局部病灶采取一些局部处理措施,如用精准的放疗、局部消融手术等解决局部进展;有些患者是缓慢进展,这些病灶并没有给患者带来危害,也可以继续服用靶向药物;而针对广泛进展的患者,根据其服用药物的不同,不同类型、靶点、代数的药物耐药后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。

责编:王卓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